我国氢能产业四大发展机会推荐
声明:本文为火石创造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网站、公众号等转载需经授权
“高质量发展新底色”系列4,为您解读氢能产业发展趋势。
【资料图】
目前全球氢能行业总体处于发展初期,在终端能源消费量中占比仍然很低。国内氢能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关键核心技术仍被国外垄断,如PEM制氢技术中的核心部件质子交换膜技术突突破难度大;电解水制氢电价成本过高,短期仍无法代替碳排放较高的化石燃料制氢;氢能制取和需求端在时间和空间错位,尚未形成完善的氢气存储和输运网络渠道;当前用氢端需求关注方向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氢燃料电池及其交通载具方面,目前成熟度偏低、规模不大。
在“双碳”目标和技术进步的驱动下,氢能制取和应用成本将不断下降,氢能产业发展空间广阔,主要表现在:
01
“绿氢”将成为氢能主要发展方向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制氢国,现在年制氢量达3300万吨,但“绿氢”占比不到1%,主要限制因素是高成本。目前绿色制氢仍面临生产成本高、缺少专用基础设施、制取过程中能量损失严重等难题。其中,电解水制氢过程的电耗成本占总成本的75%-85%。我国可再生能源制氢潜力巨大,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均为世界第一。电解水制氢在消纳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被看作是未来主流制氢方式。“双碳”目标和成本下降驱动“绿氢”发展,据预测,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有望实现平价,205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将成为主流的制氢技术,2060年绿氢产量将达到1亿吨,占氢气年度总需求的80%。
02
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加氢站设备国产化将成为氢能行业热门赛道
目前国内的氢燃料电池、电堆、催化剂等核心关键技术和部件仍处于研发阶段或依赖进口,国产化率较低。核心零部件降本是国产化发展重要因素。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燃料电池系统、电堆价格均下降30%,质子交换膜、扩散层、膜电极、催化剂、双极板、空压机、氢循环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及材料价格下降幅度在10%至40%不等。未来,压缩机、电子器件、储氢零部件、阀件、金属双极板等燃料电池的部分原材料价格持续下降,液氢装备国产化再提速为氢能储运能力提升打开新空间。
03
在交通领域率先实现氢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当前中国氢能产业总体处于市场导入期,应用需求主要受下游行业脱碳进程、政策支持、技术成熟度等因素影响。短期内,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大规模推广成为关键驱动因素;长期工业领域有望成为氢能应用的第一大领域,需求在政策推动和技术进步下进一步释放。随着燃料电池系统生产规模化与燃料电池电堆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推动成本下降,在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超10万辆政策指引下,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迅速上升。
04
在区域上将加快形成氢能产业生态化发展集群格局
氢能产业布局与区域资源禀赋高度相关,且短期内氢能长距离、大规模储运的成本瓶颈依然存在。预计在产业发展初期阶段,各地将优先打造区域内产业生态,随着产业进一步成熟,区域之间通过输氢管道等基础设施,由近及远连接形成全国性网络。随着区域间协同发展的不断加强,氢能产业链分工协作也将进一步深化,各区域产业发展定位更加明晰,除制氢、氢储运、燃料电池汽车等核心环节形成产业集群外,氢能研发、科技服务、整车集成等集群效应也会不断涌现。
目前重点区域氢能产业发展特征
长三角:以上海和江苏为代表,区域辐射城市数量最多,区域内高校集聚、研发实力强劲,燃料电磁汽车研发与示范经验丰富,氢产业总体实力雄厚。
珠三角:以广州、佛山、深圳为核心形成三大氢燃料电池汽车创新核心区,加氢网络规划领先全国,当前广东省正加快打造一条湾区“氢”走廊,形成广州-深圳-佛山-环大湾区核心区车用燃料电池产业集群。
京津鲁豫:以北京为中心,已具备氢能全产业链发展的基础条件,能源转型动力强,交通和钢铁两大领域的氢能应用示范项目有望快速推进。
西北、西南:以内蒙古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以川渝、云南为代表的西南地区,以氢能供给为主,是国内可再生能源制氢和燃料电池电推研发的重要地区,担负着实现大规模低成本制氢、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与氢储能融合发展,保障构架能源供给安全的重任。
作者|火石创造 王桃清
原文标题 : 我国氢能产业四大发展机会推荐 | 高质量发展新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