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播资讯】【礼赞七十年·奋进新征程】沙拉村:团结一心奔小康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高岳 增太加
夏日的贵南县芒曲镇沙拉村,村道两旁的紫丁香进入盛花期,花朵缀满枝头,形成一个个巨大的“花伞”,香气萦绕四周,让人沉醉。 沙拉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这些年,沙拉村因种植青稞油菜而远近闻名,村民们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见到该村凯立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斌时,他正在擦拭院子里的农机具。说起合作社,李斌感慨道:“2015年,我们村8户47个人入股合作社决定一起合伙干!”这四十多个人都是沙拉村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在那之前,村民们靠零散的种地和外出务工为生,虽谈不上贫穷,但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的。零零散散地种植形成不了大气候,而且种植种类方面也不够统一。 当时的村“两委”班子首先想到的是,结合沙拉村实际搞产业才是正确的出路,而李斌就是当时的支部委员。 回想起2015年,李斌觉得就像在昨天一样。村民们团结一致,毫不犹豫地支持让他一辈子忘不掉。“自己种地太累了,我们合起伙来,还有现代化的养殖技术,一定能让大家赚钱。”“是啊,这样轻松一点,我同意。”“我也同意。” …… 简单的开个会,大家已经变成了一家人。 说干就干,村民们自筹了20多万买农机具,再加上政府的农机补贴,修建粮食储备库、机具棚。没多久,合作社就进入了正规运营阶段。 “现在的农机具都有智能监控终端,可以进行定量播种。”说起种植的过程,李斌不由得赞扬起现在先进的现代化种植技术。 打铁还需自身硬。他带领村民参加各类农业种植技术培训和农机技能竞赛,向其他地方的“种植大户”学习经验。“第一年,每户平均分红3000元左右,但是大家都没有拿分红,而是选择继续放进去接着入股。”李斌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致富的梦想,一年下来不仅没人退出,大家的心更齐了。“自己决定的事儿干起来当然有劲头。”沙拉村的村民正是有了这样一种精气神,才让这个村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化学反应”。 2017年,该合作社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及“无公害产地认定。” 李斌回忆说:“以前的青稞销路不好,有了‘证书’,我们跟海东市互助酒厂,青海丁香集团都签订了合作协议。” 2019年当年,沙拉村种植的青稞产量达到9.15万吨,油菜产量达到3.35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346万元,年人均收入最高达到116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空前的60万元。 兜里有了钱,大家还想继续做点“大事”。 聊起土地托管,李斌的脸上绽放着美滋滋的笑容。“就是你的娃娃我来哄,你去打你的工,你忙完回来我会给你个交代。” 农田放进“托管班”,农民有了“田保姆”。用村民黄成雄的话说,种了一辈子的地,没想到有一天能不用自己操心。 目前,沙拉村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已托管了周边昂索和托勒两个村的近9000亩地,共计14000亩。合作社下设种植、养殖、农机、劳务输出小组,拥有大型收割机、大型拖拉机等现代化的农机设备,在管理好土地的同时,为村民提供相应的农机服务,从而有效降低了成本,并辐射带动周边各村的群众增加收入。“以前是一年到头守着这一亩三分地,现在有人操心,我也出去打打工,多加一份收入。”村民黄成雄说。 眼下,合作社从上而下形成了自主创新,运行机制良好,服务功能健全,自主品牌响亮的种植业发展新模式。 同时,按照“群众自愿、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合作社采取土地股份合作的模式对农户进行土地承包使用权的流转,吸纳农户入股,把土地承包权转化为股权,股权转化为股金。年底按土地保底和效益按股份进行分红,真正实现了土地“动起来”到村集体“富起来”的转变。 下一步打算怎么干?李斌早就想好了“作战”计划:扩大产品规模和种类,建设成为贵南县规模化种植业的核心区和辐射源,打造海南高原特色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品牌。